李永忠,199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导师为欧阳中石教授。1996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攻读美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同前。200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的教学、创作与研究,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社会职务有北京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
主要著作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解析字帖,1997年,新时代出版社
书法与中国文化(参撰),2000年,人民出版社
书法天地(参撰),200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书法创作大典(参撰),2001年,新时代出版社
书法字海(修订版,副主编),2003年新时代出版社
草书流变研究,2009年,南方出版社
永忠书作,2010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法雅言,2010年,中华书局
主要论文
篆书创作概述,2001年,新时代出版社《书法创作大典·篆书卷》收录
行、草书创作概述,2001年,新时代出版社《书法创作大典·行草卷》收录
“匆匆不暇草书”考,2002年,10期,书法之友
浅析草稿的字体含义,2004年,10期,书法世界
章草、今草融合模式之源流,2005年,4期,中国书法
简述草书规范化的历史概况,2005年,北京出版社,《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收录
“草圣”何以成为问题——以怀素《题张僧繇〈醉僧图〉》为例,2006年,9期,文史知识
草书审美与实用关系初探,2006年,6期,书法赏评
汉代草书与章草的关系,2007年,1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旭“以头濡墨而书”,书于何处?——以吴友如《张旭狂草图》为参照,2007年,6期,文史知识
草圣考释,2007年,9期,中国书法
也说“右军鹅”,2007年,9期,文史知识
春蚓秋蛇及其误会,2007年,12期,文史知识
黄庭坚书学观点浅析,2007年,荣宝斋出版社,《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收录
明代书画融汇现象论略,2008年,1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章草的章,2008年,2期,文史知识
狂草的狂,2008年,3期,文史知识
飞白书的“飞”与“白”,2008年,9期,文史知识
草书划分私议,2008年,5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隶变中蕴含的隶书创作审美指向,2008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创作论坛论文集收录
登楼用梯,仙人不废——对启功先生借鉴恽寿平书法的推测,2009年,文物出版社,第三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收录
书写技术的玄虚化——以包世臣对始艮终乾、始巽终坤的鼓吹为例,2009年,9期,文史知识
李永忠篆刻作品-观复
点画匀净 意态敦厚,2010年,12期,中华书画家李永忠书法作品
2002年,北京,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北京,第三届全国专业书画媒体理论奖一等奖
2007年,北京,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团队成员
2008年,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创作论坛论文获奖
李永忠为您解读草书之美!
李永忠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的教学、创作与研究。获得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等书法专业奖项,并发表诸多书法专业理论、评论文章,著作等身。李永忠书法各体皆长,尤善草书,集艺术性与欣赏性于一身,是书法艺术的完美体现。
李永忠博士书法楷、行、草、篆、隶,五体皆擅,且各具风貌。但你从中读出的只有他的性情,不是视觉上的刺激与冲击,不是浮华世界的形式主义,不是一味追求繁复的艺术形式,而是巧妙地用最简单最直接的笔墨来平淡的书写,表达最真实最丰富的性情,这便是中华艺术的上乘代表。
李永忠: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2019-10-22 14:06
文/李永忠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尽管王羲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许多人了解得并不全,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是他的书法造诣和相应的地位。历史上留下声名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当中最令人信服的就是王羲之,人们称他为书圣。孔子被称为圣人,将王羲之理解为书法领域的孔子大概不过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载),就像孔子照亮了思想那样,王羲之照亮了书法。
三国魏以后有一种习俗是以农历三月初三为禊日——在水滨洗濯、祓除不祥的日子(魏以前也有禊的习俗,举行的时间为三月上旬巳日,具体三月初几则因年而异)。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禊日,王羲之与谢安、郗昙、孙绰、支遁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其中26人作了诗。王羲之不仅作了诗,还撰写了一篇序文,即《兰亭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通常所说的序,往往由叙述著作原委、讨论著作价值等内容构成;古代另外有一种序的传统,通篇自行展开,不针对特定著作。《兰亭序》属于后者,它没有建立与《兰亭诗》之间“序与被序”的对应关系。
《兰亭序》真迹后来为唐太宗所得,并在唐太宗死后陪葬于昭陵,事见唐何延之《兰亭记》。事实究竟是否如何氏所记,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有人在唐太宗死后见过《兰亭序》真迹。《兰亭序》真迹的失传当然让人叹惋,所幸还有摹本、刻本、临本传世。在传世的各种版本中,唐代冯承素摹本被公认为最佳。在不是特别严格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提及《兰亭序》时往往实际指的就是冯摹本;换言之,将冯摹本视为《兰亭序》真迹一般是不须要加以特别解释的,而其他版本则没有这样的地位。冯摹本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印,故又称“神龙本”。这是一个容易使人产生美好联想的别称,作为年号的“神龙”同时又能用于形容艺术高度,相信会有人惊讶于如此神秘的巧合。
<<兰亭序》极尽笔法的可能性,笔路十分清晰,起收备尽法度,造成了生动而丰富的点画形态。前后照应的笔意引发了全篇的关联,关联的程度几近牵一发而动全身。明张绅《法书通释》说:“羲之能为一笔书,盖谓《禊序》(即《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一般来说“一笔书”只能是草书,而王羲之竟能将行书写成“一笔书”,足见其无可比拟的艺术修为。
提及《兰亭序》,包括不少外行在内的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20个彼此不同的“之”字,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符号性质的现象。
不过也有人提出,想把那么多“之”字写得一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言下之意是此帖中“之”字之间的差异不足为奇。想要写得一样而没能如愿,结果会有20个不一样的“之”字;本来想要写得不一样而结果如愿,也会有20个不一样的“之”字——这是两种不同的“不一样”——前者是差异甚微的不一样,简直可以说它们就是一样的,那是被动的结果,其本质是不学而能的不稳定性,因而是处于价值起点的;后者是差异明显的不一样,再怎么离谱也不能说它们是一样的,那是主动的结果,其本质是学而难能的创造性,因而是处于价值高点的。
何延之《兰亭记》说:“(《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显然,何氏对“有重者皆构别体”极为重视,他是以此为审美价值评判标准的。事实上,这一标准是对创造性的肯定,所谓“神助”无疑是高超创造性的隐喻。又,唐李嗣真《书后品》说:“元常(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后之学者恐徒伤筋膂耳。”以“万字不同”来评价王羲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万字不同”包括异字异写和同字异写,相比之下,同字异写的难度更大,因而价值更高。又,唐窦臮《述书赋》说“虔礼(孙过庭)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意为孙氏草书是民间的、平庸的,而字形单一正是其具体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是偏颇的,兹不分说)。“一字万同”大概包括异字同写、同字同写,它恰好处于“万字不同”的对立面,说“一字万同”是致命的问题,相当于说“万字不同”是关键的价值。
在中国思想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和同之辨”,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充分认识到“和”与“同”的不同。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就是使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关联,从而生成新的事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相比之下,相同的事物之间当然没有差别,“以同裨同”就是将相同事物相加,只会导致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变化,这就是“同则不继”。
既然如此,重和去同就构成了当然的观念取向,孔子甚至将人们对待“和”与“同”的不同态度用作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样的思想对书法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述《兰亭序》同字异写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王羲之《兰亭诗》有句云“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把这句诗看作同字异写的注脚大约不至于离题太远。
李永忠: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音,漫步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2019-10-12 10:28文/赵鹏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国书法中包含着太多的文化元素,它与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密不可分,互为滋养,相得益彰。几千年来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无数文人志士所痴迷、追逐。
永忠先生便是走在书法这条道路上的求道者。
早在大学期间,虽是工学理科,但却痴迷书艺,并担任学校书画社社长。期间并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队长,以一手惊艳的行草书书写的长恨歌节选而名震全场,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给评委和参赛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这是他走向书法的发端的话,那么几年后考入首师大攻读书法硕士、博士,并有幸拜欧阳先生为师,便是他开启艺术生命的新里程。1993年,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学术学位、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首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成为欧阳中石先生之高足。
师从名师,让他在书法艺术的实践创作和理论研究乃至自身的文化素养方面等都有长足的进步,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依靠自己的勤奋、体悟和天分,他在理论上获得诸多建树,并逐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细品永忠先生之书法,一种古雅、清逸之风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气质和品格。
业师中石先生曾提出“书面文心”,强调文以载道,书以焕采。“书面”是表象,“文心”乃为书艺之本质,具备“文心”内质的“书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凡古今书法大家,首先无一不是大学问家,饱读史书,文载青史。永忠先生书法之清雅格调,乃是来自其对古代文脉的传承,以及融汇古今后所内化流露出来的文化修养和文人气质。
在当下这个艺术浮华的展览视觉时代,我们太过注重感观的表面刺激和冲击,而流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进而忽视艺术本有的精神和内涵。而永忠的书法,却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当我们都在追求艺术的繁复形式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其最简单最直接的笔墨来平实地进行书写,进而表达最真实丰富的性感,这可以说是他的大智慧所在。
西汉杨雄谓:“书者,心画。”笔墨写性,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乃是最简单最直指人心的。
历史上让我们铭记的作品总是以性感人,超越形式的,比如《祭侄稿》、《黄州寒食帖》等等。在透过书法本有的用笔、结体、章法之后,在笔与纸、黑与白、虚实之间,如何彰显表达书者的内心与性情,才是艺术所要追求和传递的。我想,永忠先生在历经人事的一番磨砺之后,是内心澄明找到答案的,于是,我们才看到了他的本真,他的平实。
永忠出自书香之家,在经过后天的勤奋修习,楷、行、草、篆、隶,五体皆擅,且各具风貌,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书写中无时不流露着似乎天然的格调和韵致。从吃力不讨好的小楷书体到常人难以驾驭的行草书,无论是片纸小品,还是鸿篇巨制,其总能轻松自如,自出机杼。其用笔精微雅致,不激不厉,点画圆融畅达,清俊爽逸,结体纯雅古厚,碑帖兼融。常观其书,总让人感叹他对古法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命自我的清醒认知。
其恩师中石先生在其《一忱王维诗手卷》后题跋曰:“诗工字雅,情深趣逸。一夜之间竟然书就,正是文人之趣旨也。”此当为中肯赞誉。王世征先生评其:“循法度,重意韵。”友人余首涛说:“永忠的书法,有一种‘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音’的自由和大度,给人一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感觉,散发着中和之美和佛性光芒。”此乃真朋友之会心之语。
真正有温度的作品会说话,而这种气质和才情是靠一以贯之的磨砺,学识积累和人生体悟来获得的。而永忠先生正是以这样一种艺术标准和人生态度,在向我们不断诠释着他的书法艺术人生。 |